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家用音響系統, 訊源、音響、家庭劇院、音響觀念等音響系統討論專區。

線材實驗PART 2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7月 10, 2009 9:24 am

今晚將一條喇叭線做成電源線餵給轉盤,聲音讓我驚訝得下巴快掉了下來.....

不合理之極,之前改地線也就算了,至少還算是電源與訊號中的一環,會有改變也是意料中事,但轉盤電源線居然會影響音色,還不只是供電穩定問題,而是往線材原本的音色走,馬達與後端設備中間沒有任何訊號或電源連接,只不過是透過皮帶帶動轉盤,怎麼可能呢...

待續....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7月 10, 2009 9:24 am

聽來似乎不太合理,但我一向不是妖言惑眾的個性,讓我再想想.... :aa: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說一個題外話....關於神童的故事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7月 10, 2009 9:26 am

週日,小女兒突然跑來問我,為什麼主臥室浴缸裡有台洗片機?

:ale: 這.....這傢伙也太厲害吧?我不由一驚,天見可憐,為了掩人耳目,我特別把那台傳統洗片機偷偷藏在主臥室的浴缸中,還把乾濕分離的拉門拉上一半,剛好遮掩住機身,以為萬無一失,沒想到被小朋友抓包....

問題是,他才9歲,怎麼第一次看到這東西,就能一字不差的說出這台機器的名稱?我老媽發現的時候,還搞不清楚那是甚麼玩意咧.....

真的要叫她神童.... :cry:

圖檔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今晚聽了兩張一套的lucky tmompson - Dancing sunbeam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日 7月 12, 2009 9:05 pm

就是這位老兄:

圖檔

圖檔


不是第一次聽了,但今天才有空拿起封套稍事研究一下,然後才發覺,原來第一張是mono錄音,另外一張才是stereo,之前居然都沒有注意到.....

難得給了我一次比較兩種錄音的機會,一般而言,由於我沒有兩隻唱臂可以挑一支來安裝mono頭,因此除了少數幾張大師作品外,買軟體時都盡量避免mono錄音,這兩張LP都錄製於1956的1月及2月份,相信錄音本身的差異不大,應該能夠比較出兩種錄音的個性分別才對。

整體感上,我覺得mono錄音比較像是黑白照片的質感,錄音現場的反差,層次與光影都可以完全被保留,色彩的部份則以豐富的黑白階調來呈現。顆粒感稍大些。

stereo錄音則呈現較為熟悉的現代錄音風貌,細膩感較好,擁有豐富的光影層次,最大的不同,在於透明感出現了,那是一種無法描述的感受,至今我仍然無法理解透明感是如何產生的,在我聽過的現場音樂中,絕少像錄音重播般,擁有如此絕佳的透明感的,是否這是器材染色或線性扭曲的結果?我不知道,不過,我還滿浸淫於透明感造成的聽覺享受的。

聆聽mono,比較像是重播著記憶中的吉光片羽,而stereo,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節奏了。


:aiya: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看到友站一串長長的討論串...也參與了些許討論...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一 7月 13, 2009 11:04 pm

什麼是LP味???越來越覺得這種說法很可笑.



這種勢必造成兩派人馬火拼的話題,當然是不死長串,濤濤不絕....

黑膠玩到現在,其實仍然覺得與CD之間勝負難分.

CD的優勢,在於新錄音的豐富遠遠勝過黑膠,在於那黑膠一輩子無法達到的寧靜背景與透明度,在於那現代音響美學的種種元素....

黑膠的好處,則是寬鬆飽滿,能把整個音樂範圍硬是撐出器材範疇的龐大規模感,那種更為接近人性的聲底(未必是暖厚),那種情緒上的感染力.大師們豐富的昔日錄音,當然也是重要的加分原因.

發展了30年,CD早已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技術在新世代媒體發展初期達到巔峰,只要是中上級機種,都具備一定的實力,不可小看.

相對的,悠長的歷史給了黑膠發展的空間,讓它逐步克服了聲音重播上的各項弱點,加上科技發展,新材料的選用等等助力,讓這古董機械再度發光發熱,同樣的,今日黑膠系統當然已非凡品.

要討論兩者間的優勝劣敗其實意義不大,器材的搭配與主人的調整功力才是見諸高下的關鍵吧....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三 7月 15, 2009 4:15 pm

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mono頭與stereo頭聽單聲道錄音的差異在哪裡?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再請教一個問題....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六 7月 18, 2009 9:53 pm

我觀察過往的名臂,大多是曲臂,但現代的唱臂多為直臂.

有前輩曾經同台比較過兩者的差異嗎?因為自身造型不同,理論上共震點與模式都會不同,聲音自當有異才是.... :aiya: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線材實驗PART 3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六 7月 18, 2009 9:54 pm

這個實驗,照李陵兄近來的說法,叫做莫名其妙加胡說八道之極,換換轉盤馬達的電源線,就可以影響音色走向?那豈不等同是,拿到了帕華洛帝那條著名的白手巾,就可以隨意哼唱高音C?

圖檔

不要說看的人不信,連我這換線的人都不信,因為背離原本認知太遠,已經瀕臨玄學邊緣。不過近一週來高頻過於強調的苦處,卻又不可能無緣無故。因為我用了兩條同廠線材,分別改做成唱盤的地線與上述的電源線,僅用作地線的效果是令我相當滿意的,但是音響迷手癢的壞習慣,讓我過不了幾天安穩日子,又做了條電源線來替換原本的無名電源線,真叫做沒事找事做,自此之後高頻就由繁華似錦轉為豬羊變色....

:b14:

大凡有一定經驗的燒友應該都有相同的經驗:有些好線,初用之時驚為天人,但若是自此不加節制,想從頭至尾享受一家之美,結果卻常常會過於偏頗,當初的優點變成了缺點,現在就正是這樣的結果。

雖然我已經心理有底,但因為 1.這確實是對好線,想試試看Run開後是否就可以解決問題。 2.更換馬達電源線會改變音色一事實在過於玄虛,我得好再好想想真正原因,因此也就放著聽了一陣子....
最後由 art ist 於 週日 8月 02, 2009 9:5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六 7月 18, 2009 9:55 pm

拖到今晚,眼見實在是Run了也沒有太多改善,狠下心來換回原本的無名黑線,咦......琴腔共鳴回來了....

教授說的,銅線均衡....嗯....是啊,可是那條名線也是銅線啊....但就是有僻性,而這僻性,居然可以透過馬達轉動,經由那細細的橡膠條,帶動厚重的壓克力轉盤,接著被唱頭拾取,由唱放後送至擴大機,喇叭....
然後告訴你這是哪一家的線材!!!




農曆七月或耶誕節都還沒到吧?奇蹟提早出現了?

燒友們可以自行試試,看我是否信口雌黃,胡言亂語.... :haha: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六 7月 18, 2009 9:57 pm

請問一下,在AA提問,都不會有人理喔.... :cold: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老吳 發表於 週日 7月 19, 2009 4:29 pm

art ist 寫:請問一下,在AA提問,都不會有人理喔.... :cold:

懂LP的可能不多
頭像
老吳
SR40
SR40
 
文章: 3
註冊時間: 週日 2月 25, 2007 12:23 pm

轉載:唱盤實戰論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二 7月 21, 2009 9:44 pm

本文摘自第87期《音響論壇》211-216頁
作者劉漢盛

唱盤實戰基本知識

為什麼市面上現存的唱盤都是皮帶帶動的,而不是馬達直接驅動的 ?

唱盤驅動方式的演進大概是這樣的:先有情輪驅動,然後是皮帶帶動,後來又變成馬達直接驅動,最後又回到皮帶帶動。在一九七幾到八幾年間,日本大量生產的直接驅動式唱盤大行其道,直接驅動幾乎就是高級的代名詞。幸好當時許多音響迷一直覺得這種唱盤並不如老式的皮帶帶動唱盤好聽,直接驅動的工程師們這才發現到,原來直接驅動的唱盤有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因為馬達沒有經過皮帶的吸收振動就直接與轉盤連在一起,所以振動大過皮帶帶動者。其二就是馬達軸心因為直驅的關係,無法像皮帶唱盤一樣那麼精密。第三、由於直驅唱盤的轉盤都比較輕,使得啟動之後的轉動慣量小於一般轉盤較重的皮帶驅動唱盤,因此轉起來不如較重的轉盤那麼穩。總括來說,它的振動、抖動經由轉盤直接傳到唱頭上去,影響了聲音的重播。從今天類比與數位之爭的重點,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當年的直接驅動唱盤:皮帶帶動的唱盤轉起來是類比式的,它一直平順、不停的轉動。而直接驅動唱盤呢?它是數位式的,轉動並非連續的,而是分成一段一段的。當然這種比喻並不恰當,不過可以帶動您的聯想。

這麼說來,直驅唱盤就是一無是處才被淘汰的 ?

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事實上,當年LP時代,一般人都多使用日本制的直驅唱盤,只有少數人才使用美國、加拿大、歐洲所制的皮帶唱盤。直驅唱盤的好處是成套使用,一般人沒有安裝調整的問題。而且直驅唱盤的售價便宜,品質又有一定的水準。還有,直驅唱盤的轉速肯定准過皮帶唱盤。而且,如果您需要一起動轉速就達正確範圍的唱盤,那更非得選直驅唱盤不可。一般的皮帶唱盤都要在轉過幾圈之後轉速才平穩下來。所以,直驅唱盤並不是因為一無是處才被淘汰,而是因為使用直驅唱盤的人都改用CD唱盤去了。

有人說,唱盤最重要的就是避振懸浮系統,對嗎 ?

這種說法並沒錯。自古以來,所有的唱盤設計者莫不挖空心思,想將從地板上傳到唱盤的振動消除或阻隔。最常用的設計方式就是將整座唱盤分離成唱盤座與轉盤唱臂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之間就是以彈簧來連接。借著彈簧,既能支撐或懸吊轉盤,而且還能有限度的隔離唱盤座傳到轉盤的振動。通常,這樣的設計最經濟而有效。後來,有些日本廠家不要彈簧,而以數十公斤的唱盤重量取勝。他們希望借著這麼重的唱盤重量來吸收振動。不過,這種設計並沒有被人認為是好設計。倒是後來得人取「重量」這二字,而將彈簧懸浮的唱盤做得非常重。再往後,更有聰明人朝氣浮方向發展,這又比彈簧懸浮更上一層樓。當然,其售價也不只多上一層樓。

彈簧懸浮難道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嗎 ?

當然有壞處。彈簧懸浮的壞處至少有一、彈簧會彈性疲乏老化。二、彈簧要調整水準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唱臂那一端。 三、彈簧有它自己的共振頻率,容易產生音染。四、轉盤與唱臂結合後的質心並不在轉盤的轉動中心上,這又會產生振動。

既然有那麼多壞處,為什麼還要用彈簧 ?

想想看,算算看,還真的沒有比用彈簧更划算的。套句俗語:彈簧的C/P值最高。所以大家當然愛用。其實,還有人試過油,甚至水銀來做懸浮材料,可惜都不實用。

轉盤的材料用哪種最好呢?

理論上,轉盤材料的要求是要重、要夠死,不會產生共振。鋁合金是最常用的材料,它談不上多好,但是材料夠便宜,而且加工容易再來,鉛鋅合金就更好,它更重,而且本性更死,阻尼要求夠。銅呢?沒錯,它也經常被拿來當轉盤的材料,不過還是沒有鉛鋅合金好。三明治結構轉盤呢?這當然很好,不過鮮有人如此做,因為難度高過其他。玻璃呢?說對了,這也是一種既便宜、加工成次也不高的作法,不過它的個性太活了些。既然玻璃可以,壓克力也可以吧?值得鼓掌的提議。不過早已有許多廠家這麼做了,尤其是德國的唱盤。這種白色半透明半霧狀的材料做成厚厚的一個轉盤,模樣既好看,材料的特性也適合。更妙的是,看起來很高級。不幸的是,具有這類轉盤的唱盤賣價都不便宜。

為什麼轉盤的重量要夠重才好呢 ?

理由很簡單,因為夠重的轉盤在啟動到達平穩轉動之後,轉動慣量比較大,不容易受到外力的影響而改變轉動的速度。換句話說,它轉動起來比較穩。而轉速穩不穩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聽與否,所以一般設計者都儘量在軸心、馬達可容許的範圍內將轉盤的重量設計到最大。當然,越重的轉盤就需要越有力的馬達來讓它啟動;同時也需要更精密、更耐磨的軸心來支撐它。不過,我們都知道馬達力量越大,本身的振動可能就越大。而這些振動會從皮帶上傳到轉盤上。所以以前英國 Connoisseur 唱盤乾脆使用力量非常小的馬達,小到要用手去撥轉盤來幫助它啟動。這也是另一個方向的思考。

剛才提到質心與轉動中心的問題,能否說明得更深入一些 ?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面個部份來說,第一個部份是單獨一個轉盤,第兩個部份則是轉盤配上唱臂之後。如果是單獨一塊轉盤,我們要將這塊轉盤的質心與轉動中心和在一起並不難,只要將那塊轉盤拿去做平衡測試,然後在轉盤底面挖幾個孔就可以了。這個作法就像我們汽車換輪胎之後,輪胎行一定會將輪胎套在一個機器上測試,然後在輪圈上釘個鉛塊一樣。可是,我們都知道,唱盤上的轉盤不可能沒有東西支撐,它至少都會鎖在一塊板子上,這塊板子再由彈簧撐起或懸吊著.因此,即使轉盤本身在出廠時已做了平衡補償,但是在加上那塊板子之後,轉動中心與這一套真正質心就無法吻合.這樣一來,雖然轉盤的轉動是每分鐘33又1/3轉,最多45轉,但是仍然會有因為不平衡而產生的振動.這個總是如果再加上本身品質已經很重的唱臂之後,可能就更超重了.更不要忘了,轉盤之所以會轉動是由於有一條皮帶在拉著,而皮帶的拉力是固定朝向某一方的.將這些因素加起來,您就會知道唱盤的學問多麼大:我們都是在談論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活動.您看得到唱片溝槽裏的微小振動嗎?看不到!您看得到轉盤、唱臂以及整個唱盤的細微振動嗎?看不到!可是真要命,音樂就是在這種肉眼看不到的細微溝槽振動裏再生出來 的。

難道這個轉動中心與質心的問題真的那麼難解決嗎 ?

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難,至少日本人早就試過解決之道。他們將轉盤與馬達、唱臂澈底三件式分開。轉盤本身就是一塊很重的轉盤而已,馬達擺得遠遠的,用一條細細的絲線拉著轉盤轉,而唱臂則放在另一邊。第一部分都讓質心與轉動中心吻合。按理說,這三件東西是分開的,每一件的重量都很人,質心與轉動中心的問題也注意到了,振動的總是應該都解決了。奇怪的是,今天市場上還留存下來的竟然都不是這種唱盤,而是唱臂一裝上去,轉盤整體平衡性就被破壞的這種。當然,當年那種日本唱盤一套下來都有要幾十萬台幣。是不是因為這樣,使得他們無法自下而上呢?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轉載:唱盤實戰論談 2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二 7月 21, 2009 9:45 pm

聽說轉盤軸承的學問很大 ?

的確很大,我自己並非機械專家,所以僅能告訴您一些我所瞭解的。首先,您可以將轉盤的軸承想像成一根隨巨大重力亂動亂撞的金屬筒。有了這種想像,您就可以知道轉盤軸承的問題有多糟。第一,轉盤那根軸心最好不要與軸套接觸到,否則會有磨擦。事實上軸心不可能不與軸套接觸,否則它怎麼保持直立?第二、軸心與軸套之間必然有空隙,而這個空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話軸心就會一直與軸套撞來撞去,太小的話軸心很快就會因為轉動時的熱膨脹而[鎖心]。第三、由於驅動馬達大多擺在轉盤的左邊,皮帶長期一直將轉盤往左邊拉,軸記也就一直處在偏左的情況轉動,這種由於轉盤不平衡而產生的振動要如何解決?第四、軸心與軸套底部所接觸的那一點承受著最大的壓力與最大的摩擦力。如果軸心底部面積大些,與軸套底部的摩擦力也大。但是,軸心底部面積大意謂著軸心振動也大,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呢?第五、轉盤與軸心、軸套的關係是一種非常不符力學原理的結構。位於最上方的轉盤體積最大、重量最重,而最下方的軸心軸套接觸點才那麼一點點。更甚者,轉盤與軸心底部的距離又這麼遠,這是頭重腳輕的結構。如果加上皮帶始終將轉盤往左邊拉,問題當然更複雜。如果您可以縮小進入軸套裏去觀察,就會發現那裏面的問題該有多可怕。您看,至少有那麼多的問題要解決,您說轉盤的軸承不重要嗎?

既然有那麼多問題,那麼到底要如何來解決呢 ?

要解決皮帶只往左拉的問題很簡單,只要在右邊再加一個拉力來平衡就可以了。問題是,您怎麼知道右邊的拉力能夠剛好與左邊的拉力保持平衡?如果沒有把握剛好完全平衡,那做了還不是等於沒做。也因為如此,所以絕大部分的唱盤明知有這個問題,但是也都無法解決。要解決軸心與軸套碰撞摩擦的問題也不難,只要在軸套裏再加一層耐磨又軟質的材料就行了。使用得最多的材料就是鐵弗龍。不過,鐵弗龍與轉盤軸心之間還是要保持空隙,否則也會轉不動。所以,這個問題只是局部解決而已。看起來最好解決的是軸心底部與軸套底部的壓力、摩擦問題。只要能夠有夠硬夠小研磨得夠光滑的軸心底部,以及夠硬夠光滑的軸套底部,再加上潤滑的油,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一般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將軸心底部磨成尖形,尖形的最頂點再研磨成一個非常精密的小球狀。只要是加工層次夠高,這樣的軸承可以使用個一、二十年沒有問題。最後來看那個頭重腳輕、重心高高在上的問題。理論上,要解決上面的晃動,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縮短軸心的長度,相對的將重心降低。當然,軸心也不能無限制的縮短。至於軸心到底要做多長才適當,那就與轉盤的重量、軸心的粗細有關了。

既然轉盤軸承的一切煩惱皆來自接觸後的摩擦與振動,能不能不要讓它們產生摩擦呢?

可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我前面講過的氣浮。不過,即使氣浮,也一定要有某種東西接觸到轉盤本身。否則,轉盤怎能每分鐘轉33又1/3或45轉呢?當然,因為要使用空氣來當軸承,又會因此而產生一些問題,這就不在這裏討論了。
有人說馬達也是皮帶唱盤的罪惡根源之一,是這樣嗎?

其實,不僅是馬達。在皮帶唱盤中,只要有沾到摩擦或振動的東西就是罪惡的根源,馬達僅是其中之一而已。馬達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它是動力的來源,而且其振動直接就經由皮帶傳到轉盤上面為了減少馬達的振動馬達通常不會與轉盤安裝在同一塊板子上面;馬達也會加裝各種避振或懸吊裝置。更理想的方式當然是轉盤一件、馬達電源部份另外一件的設計。基本上,馬達本身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倒是電源穩定與否才是關鍵所在。如果電源不穩定,就會影響到轉速的穩定.有些較講究的唱盤花在電源上的功夫有時不下於製造一部擴大機。

有人說唱盤最好不要有蓋子,是這樣嗎 ?

的確是!即使有防塵蓋,在使用時也應該將防塵蓋暫時拿掉。因為防塵蓋本身會受空氣中聲波的振動,這等於是又多加了振動源。所以,高級的皮帶唱盤幾乎都是沒有防塵蓋設計的。即使有,也是為了防塵用,而不是要您在聽它時蓋上用的。

皮帶唱盤會不會故障呢 ?

只要是人製造出來的東西就有故障的可能。不過,要皮帶唱盤故障還真不容易。一般而言,最會發生問題的是以寶石作為軸承滾珠的設計。因為寶石雖然很硬,但也很脆,如果搬運時不小心,很容易就將寶石弄碎。再者,就只有馬達故障了。可能是我運氣好,從聽LP唱盤至今,我從來沒有遇過唱盤故障的問題。我自己那二部老Linn Sondek與Sota唱盤到今天還唱得好好的。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唱臂實戰論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二 7月 21, 2009 9:46 pm

本文摘自第87期《音響論壇》206-210頁
作者劉漢盛

唱臂實戰基本知識

唱臂的類型可分為幾種:

依支軸固定與否,可以分為支軸固定唱臂與正切唱臂。依臂管形狀來分可以分為直臂管、s形臂管、J形臂管等三種。依支軸軸承的機械結構又可分球形軸承唱臂、單刀軸承唱臂、雙刀軸承唱臂以及單點軸承、四點針尖軸承唱臂、油槽軸承唱臂等。依平衡方式可分為靜態平衡唱臂、動態平衡唱臂、半動態平衡唱臂。最後,在正切唱臂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氣浮設計。

支軸固定唱臂與正切唱臂各有什麼優、缺點 ?

說起這兩種唱臂的優缺點恐怕會挂一漏萬,我這樣說好了:支軸固定唱臂最大的缺點就是唱針一直都在循軌誤差中,除了當唱針走到唱片中間的某一點或較外圈 (4.76英寸)與較內圈(2.6英寸)的二個點上,至於會得到一個或二個零誤差點,則端賴唱臂補償角設計的不同而定。恰好與支軸固定唱臂相反的是,正切唱臂的最大優點就是如果調整得當,它完全沒有循軌誤差。

為什麼支軸固定臂會有循軌誤差呢 ?

其實這不是調整的問題,而是「原罪」。因為當唱片在刻版時,刻片機就是橫著從外走進去。換句話說,它的前進路線是沿著一條畫過轉盤軸心的正切線在前進的。而支軸固定唱臂的前進軌跡卻是畫個弧線。不必我多做解釋,您都可以看出問題出在哪里。

既然正切形唱臂與刻片機類似,為什麼大家不一開始就生產正切唱臂呢 ?

道理是很簡單,大家都看得出來正切唱臂比較理想。但是,正切唱臂的製造技術非常高,不是尋常工廠能夠做得好的。所以大家還是朝較容易生產的支軸固定唱臂方向走去。

到底正切唱臂的製造技術有什麼難呢 ?

我簡單的說幾樣。 第一、到底要如何讓那支正切唱臂橫著走進去呢?您一定會說很簡單,用馬達拉就好了。問題就出在馬達到底要用多少力來拉那支唱臂?拉得如果比唱針在溝槽內自走的速度還快,整針唱臂就是歪的。拉得慢些呢?也是歪的。各位都知道,一旦歪了,那就表示針尖在溝槽裏也是歪的。這樣一來,即使是正切唱臂,又與支軸固定唱臂何異?再者,當馬達在拉動那支唱臂時,一定會有振動傳到唱臂上。振動是唱臂的大敵,與其如此,還不如用沒有動力的支軸固定唱臂算了。第三、正切唱臂一定要套在一支「橫樑」上(就像天橋般)由外往內走,這支橫樑與唱臂本身的摩擦力又要如何解決呢?所以,表面看人好,不知道人家回家後是抱著棉被在哭。

難道就沒有辦法來解決以上那三個問題嗎 ?

當然有,有些音響工程師很聰明, 他們馬上想到只要不讓唱臂與橫樑直接接觸到,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所以,才會有氣浮式正切唱臂的出現。此外,還有一位工程師更聰明,他乾脆就不要有任何動力,而讓唱臂借著唱針在溝槽內自走的力量帶動唱臂,那個人就是 Souther先生。可惜,氣浮也會有空氣氣壓均勻與否、空氣振動唱臂,以及灰塵影響氣浮等問題。而Souther先生的無動力正切唱臂也有那支吊車(看起來就像小吊車)上滑軌與滑輪的摩擦力問題。總之,有一好就沒有兩好。

照這樣說來,大家豈不是選這個也錯,選那個也錯 ?

當然是這樣,世界上哪有全部包贏的事?我的意思是:當您在做選擇之前,必須先瞭解這兩種唱臂的問題癥結所在,然後依自己的需要去做取捨。假若您很在乎循軌誤差,認為一定要毫無誤差的正切才能忍受,那麼您當然要選正切唱臂。假若您不是那麼在乎全程正切,而注重簡單易調,那就要選支軸固定唱臂。
臂管直型、S型、J型又有什麼分別呢 老實說沒有差別
有一陣子會流行S型,某一陣子又通通改成直型,隔了一些時候J型又流行了。其實,不論這些臂管是什麼形狀,最重要的是臂管最前端唱頭蓋與臂管所形成的角度。那個角度叫補償角(Offset Angle)。到底要補償什麼呢?補償因為畫圓弧而產生的循軌誤差。如果沒有適度的補償角,支軸固定式唱臂的循軌誤差將更大。因為必須要有補償角,所以才會有S與J型臂管出現。至於直線型臂管呢?它的補償角就設在唱頭蓋上。

臂管形狀無關聲音好壤,臂管的長短呢 ?

臂管長短與聲音的好壞就有直接關係了。各位可以想想看,如果臂管越長,所畫出來的弧線彎度必然越緩,循軌誤差必然越小。如果臂管無限長,事實上那條弧線取某一段下來也像是直線了。當然,礙於唱臂要裝在唱盤上,所以臂管的長度會有個限制。一般而言,標準的臂管長度都在9英寸左右(這就是SME著名的3009 系列由來)。也有少數長到12英寸的(3012)。超過12英寸長的,恐怕又要衍生出其他問題了。

臂管材質會不會影響聲音 ?

當然會!一般臂管是用鋁合金做的。更高級的臂管會用鋁鎂合金,甚至鈦合金(Pluto唱臂)。以前,日本Audiocraft還推出木質與竹質的臂管。不管什麼材質的臂管,它的重點在於輕硬、高剛性、共振影響低。只要能夠達到這些要求,那就是好臂管。

唱臂是不是有什麼輕品質、重品質的分別 ?

有。像以前英國的SME3009S Ⅲ就是輕品質唱臂的代表,日本SAEC、FR就是重品質唱臂的代表。唱臂品質的輕、重指的並不是整支唱臂的重量,而是唱臂的有效品質。什麽是唱臂的有效品質?說起來話頭長,因為這又要從轉動慣量這個名詞解釋起。而要解釋轉動慣量,非機械系的讀者可能會睡著。總之,這個唱臂的有效品質並不是秤斤兩用的,而是拿來與唱頭的動態順服度一起計算出唱頭接上唱臂之後整支唱臂的共振頻率用的。

為什麼要知道共振頻率呢 ?

這就牽涉到唱頭與唱臂的搭配了。簡單的說,如果唱頭唱臂搭配不對,整支唱臂的共振頻率就會發生在人耳可聽範圍內,嚴重的產生音染。一般而言,至少都要把唱臂的共振頻率壓抑在15Hz以下。當然,如果我們知道正確的唱臂有效品質以及唱頭的動態順幅度之後,就能夠利用數學公式來計算出大約的共振頻率了。一般而言,動圈唱頭的動態順服度都很低,因此要配重品質唱臂。而動磁唱頭的動態順服度都很高,因此要配輕品質的唱臂.

唱臂的軸承重不重要呢 ?

很重要。軸承如果摩擦力太大,有礙唱針的循軌。軸承如果太松,很容易受振動影響。事實上,摩擦力與振動一直就是唱臂軸承的大問題。各位可以想像,針尖在溝槽裏的振動是多麼微小,它一旦受到軸承過大的摩擦力與振動的影響,那該會對聲音的真實度產生多大的傷害!此外,整支唱臂在唱片上面的的上下左右運動,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有軸心的轉動物體。而一個轉動的物體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的平衡,否則就會產生振動。您不妨將這種轉動與汽車輪子、吊扇、引擎的轉動聯想在一起,就很容易瞭解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了。對於這種唱臂因為失去平衡而產生的振動,何灣嵐在音響論談83年冬季特刊中有非常詳細的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看看。

這麼說來,到底哪種軸承會比較好呢 ?

理論上,請注意,我是說「理論上」,支軸固定唱臂的軸承以精密球型軸承最為大家所看好。因為它可以同時達到某種最緊密與摩擦力最小的妥協點。單刀軸承的接觸面積小,但是太松了。雙刀軸承要改善太松的缺點,但是又太重了。單點軸承(有的加油封)雖然靈活,但是不穩。還有一種四個方向頂住的針尖軸承,可以具有單點軸承的靈活又沒有不穩的缺點,不過仍然有摩擦力與平衡的問題。當然,油槽軸承唱臂不是傳統的軸承,但是它仍免不了會有平衡與振動的問題。

唱臂與唱盤之間的避振是否很重要 ?

這裏有兩個理論。一個理論認為唱臂座與唱盤之間要有避振材料居中隔離;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唱臂座與唱盤應該緊密鎖在一起,不要有避振材料在中。持第一種理論的人認為唱臂受到越少的外來振動越好;持第二種看法的人認為外來振動難免,應該借緊密的連結唱盤來將振動導入較重的唱盤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也有我的道理。我的道理在哪里?我認為重點倒不在於要避振或不要避振,而在於唱臂鎖在唱盤上時能否鎖得「既平又穩」。要知道,整支唱臂如果在安裝時就鎖得不平的話,您再怎麼調也沒用。再者,如果唱臂鎖在軟質的避振材料上時,等於失去了整支唱臂的穩固支撐,它會發生什麼事情沒有人知道。

一體成型的唱臂與可拆卸唱頭蓋的唱臂哪種比較好
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我自己相當痛恨一體成型唱臂,因為每次拆、裝唱頭就是一件大工程。有些較廉價的一體成型唱臂還真不知道要如何去調方位角。但是,說起可拆卸的唱頭蓋也是滿腹牢騷。您每拆卸一次,至少就要重新調整方位角。當然,若是以「可靠」的借眼點來看,我寧可選用一體成型唱臂。如果您的要求並不高,最好還是選擇可拆卸唱頭蓋者。

靜態平衡、動態平衡唱臂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所謂靜態與動態,指的是給予針壓的方式。通常,唱臂都是借著未端一個可旋轉位置的重錘來同時做平衡與施加針壓的工作,我們稱它為靜態平衡。如果不管唱臂支軸兩端平不平衡,純粹以彈簧或磁力來對針尖施加壓力者,我們就稱其為動態平衡。靜態平衡的問題出在當唱臂遇上不平的唱片而被拋上拋下時,它的針壓隨時在改變。而動態平衡的問題則出在針壓的精確性與持久性。後來,有人想出半動態的點子。那就是還是用重錘來先做唱臂二端的平衡工作,再以更精密的彈簧或磁力來施加針壓。老實說,我從來就想不通這樣做是否真的解決了問題?以我的經驗而言,靜態平衡雖然經常改變針壓,不過,它仍不失為最自然、最穩定的施加針壓方式。

氣浮唱盤與氣浮唱臂大行其道,這其中有道理嗎 ?

有道理!先說摩擦力。由於借空氣將轉盤或唱臂撐起,所以基本上它沒有摩擦力。再來說到避振。由於空氣阻隔了從地板傳來的振動,所以它的振動遠低於傳統唱臂與唱盤。 基本上,氣浮的問題在於: 一、要如何維持穩定的氣壓。 二“要如何維持氣孔的乾淨。三、要如何避免高壓氣流對轉盤與唱臂的振動。幸好,這些問題都已經獲得解決。要得到穩定的氣壓,設計幾個儲氣槽,讓它平穩的供氣就行了。氣孔要乾淨不堵塞,加裝空氣過濾裝置,要使用者勤于通孔也可以解決。為了避免氣流產生振動,有人使用低壓力、大氣流來降低氣流的衝擊;有人則加重唱臂的品質以抵抗氣流。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見過哪一支氣浮唱臂或哪一個氣浮唱盤賣價很便宜的,他們都是昂貴的產品。這也就是說,要好聲就要捨得花錢。其實,我倒認為有錢買氣浮唱臂與唱盤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懂得調好它們的人卻不多。依照我的經驗,並不是越貴的唱臂就能為您帶來越高的成就感。反之,有時會因為調整的問題而使您陷入沮喪中。所以,當您在選購唱臂時,不要去太在意它的設計製造理論,因為每一位設計者都能說出一番大道理。您應該先評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唱臂。例如,是要調整容易的呢?還是要調整複雜的;是要正切的呢?還是要支軸固定的。是要價廉物美的呢?還是要代表身分的。如果您是音樂務實
派,我甚至認為很便宜的Rega 300B就足以令您感動了。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唱頭實戰論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二 7月 21, 2009 9:47 pm

本文摘自第87期《音響論壇》202-205頁
作者劉漢盛

唱頭實戰基本知識

唱頭是怎麼會出聲音的 ?

唱頭裏面有磁鐵,有線圈,不論是磁鐵振動線圈固定、或是磁鐵固定線圈振動,都會因此而切割磁力線,產生電流。而此電流的大小是隨著音樂訊號振動的大小發出的。將這些電流轉換成電壓形式,輸入前級,再經過前級裏一個RlAA等化線路還原,繼續進入訊號放大部分,最後就從喇叭發出音樂了。

唱頭種類有那些 ?

有動磁式(MovingMagnet)、動鐵式(Movinglron)、動圈式(MovingCoil)、壓電晶體式(Piezoelectric Crystal)等幾種。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動磁(MM)、動鐵(Ml)與動圈(MC)三種。

所謂動磁,就是在唱頭裏的線圈固定,針杆末端連接著一小塊磁鐵,針尖與磁鐵中套著一小塊橡皮阻尼。藉故著橡皮阻尼的支撐,讓針尖拾取的音樂訊號振動傳到末端的磁鐵,產生磁力線切割的作用。這種唱頭的代表就是Shure唱頭。
所謂動鐵,就是在唱頭裏將磁鐵與線圈固定,而在針杆上振動的並不是磁鐵,而是鐵芯。Grado可為其中代表。

所謂動圈,就是磁鐵固定,針杆上套著纏繞得很小很薄的線圈。借著線圈與磁鐵的相對運動而產生電流。這方面的代表可以列上Ortofon o
除了以上三種唱頭之外,還有沒有針杆的Decca唱頭。它應該算是動鐵式。其實,它並非沒有針杆,而是針杆與針尖成垂直連接,所以看起來沒有針杆。

動磁、動鐵、動圈唱頭各有什麽優、缺點

以前,大家一提到唱頭,就非用動圈唱頭不可。一方面它比較貴;另一方面大家認為它比較好。而到現在,市面上所能看到的幾乎都是動圈唱頭。動圈唱頭一定就比其他二種唱頭好嗎?如果要從唱頭的構造說起,恐怕又是幾頁長篇大論。我想簡單的這麼說好了:每一種唱頭都有它先天性的優點與缺點;也因此有其先天上不同的音質、音色表現。動圈唱頭的優點在於線圈很小,而且是串在針杆上,直接感受到針尖傳來的振動,所以拾取到的聲音細節很多。然而,也因為線圈串在針杆上,使得針杆的品質很大,以至於影響循軌能力。此外,動圈唱頭必須再加一級放大或是用升壓器升壓,因此也衍生出一些問題。有些動圈唱頭還容易有高頻過於強調的缺點。再來,昂貴的售價也是其缺點之一。然而,對於世紀未的LP迷而言,貴恐怕不是缺點,反而是某種品味的表徵。雖然動圈唱頭有解析力強、高頻回應佳、細節多的優點,但是動磁與動鐵唱頭的循軌能力好過動圈唱頭很多也是不爭的事實。依我自己多年聽唱頭的經驗,一個製造精良的動磁或動鐵唱頭,在音質音色上的表現並不會輸給動圈唱頭。這也是為什麽以前許多LP迷會衷情於Decca、Grado Signature系列唱頭的原因。可惜,由於LP的沒落,使得許多好唱頭隨之消失。而小量手工生產的動圈唱頭恰好符合市場的需要,這就是目前只看得到高價動圈唱頭的主因。令我心中無法平衡的是,目前有某些動圈唱頭的售價已經離了譜。當然,以市場供需法則來看,這是願打願挨的事。不過,想到親炙的代價竟然那麼高,心中便不免愀然.

動圈唱頭怎麼有高輸出、低輸出之分 ?

一般而言,動圈唱頭裏的線圈數繞得越少,輸出就越低;繞得越多,輸出就越高。動圈唱頭的輸出電壓多在0.2-0.5mv之間,這是典型的低輸出。然而,還有些動圈唱頭的輸出高達2-5mv,這就是高輸出動圈唱頭。還有一種是更低的輸出,大約都在0.1mv以下,這也算是低輸出。低輸出動圈唱頭當然要接升壓器或動圈唱頭放大器,高輸出動圈唱頭則與動磁唱頭一樣,不須另外加一級放大。

這樣說來,高輸出動圈唱頭比較划算 ?

假若以不需要另加一級放大的觀點來看,它的確是比較划算,也避免了多一級放大的音染。然而,由於它的針杆上面繞了太重的線圈,因此循軌能力大受影響。
算起來,它也不一定比較划算。

升壓器或唱頭放大器的放大倍數要多少才適合 ?

這要看所使用的動圈唱頭輸出電壓是多少而定。如果是0.2-0.5mv,則大約只需要10-20倍的放大就夠。如果是0.1mv以下,則要有30一50倍的放大倍數。要知道,放大倍數並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剛剛好就好。為什麼?因為過大的放大倍數會帶來電源干擾(哼聲)與雜音的問題。

萬一接上升壓器或動圈唱頭放大器之後有哼聲要怎麼辦 ?

這是很常見的現象,解決辦法有二。一是將升壓器或放大器
遠離電源(例如擴大機的電源部份);二是升壓器或唱頭放大器的放置方向要與其他電源成垂直方向。如果這樣做了之後還是有哼聲怎麼辦?那就是唱盤或唱臂的接地沒有真的接到升壓器、動圈放大器上。此時應該仔細的檢查整個唱盤系統地線是否都連接起來、是否真的接到地。

為什麼有人說動圈唱頭要注重阻抗匹配?

動圈唱頭由於所繞的線圈數少,電感的影響也就小。同樣的,也由於線圈數少,阻抗很低,所以與後一級在阻抗的匹配上就顯得很重要。一般低輸出動圈唱頭的阻抗大約在3一10Ω之間,假若下一級連接的是升壓器(以線圈繞制),則升壓器的輸入阻抗最好要接近唱頭的輸出阻抗。假若下一級連接的是唱頭放大器(以電子線路為之),一般的輸入阻抗多定在100Ω。在此處,輸出阻抗要低、輸入阻抗要高的搭配原則仍然管用。換句話說,假設唱頭的輸出阻抗為3Ω,最好就搭配3Ω的升壓器。如果搭配更高的阻抗,會使高頻更突出一些。假設唱頭輸出阻抗為40Ω,而搭配的升壓器輸入阻抗只有3Ω時會怎麼樣?高頻會有明顯的衰減。

假若不小心將動磁唱頭接上升壓器或動圈放大器,聲音會不會太大而燒毀擴大機、喇叭 ?

恰巧相反,聲音反而會變得很悶,而且音量不大。為什麼會這樣呢?5mv的動磁唱頭輸出電壓被放大了幾十倍,不是很可怕嗎?道理很簡單,因為動磁唱頭的輸出阻抗很高(可能有1000Ω),而下一級的輸入阻抗卻很低(可能才5Ω)。這下子剛好違反了搭配的阻抗原則,因此不僅高頻大量衰減,而且功率的傳遞轉換也大減。

動圈唱頭的阻抗匹配那麼重要,動磁唱頭是否也如此 ?

由於動磁唱頭的阻抗大多以千為單位,因此搭配上多個幾十歐姆或少個幾十歐姆影響並不大。在前級的唱頭輸入端,通常都會有標準的47KΩ輸入阻抗來匹配它,所以阻抗匹配對於動磁唱頭而言問題不大。倒是電容量的匹配影響很大。可惜,除了較高級的前級備有電容量的匹配調整之外,一般前級的電容量匹配都是固定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如果要談電容量的匹配,就要從唱頭本身的電容量一路加上唱臂管內配線、唱臂線的電容量才有意義。然而,這些線材的電容量往往不可得,所以即使您有心,也會力不足。

唱頭要不要像錄音頭一樣消磁呢 ?

要!幾乎只要是磁性的東西就會有磁性殘留的問題,這有點像充電電池充久了容量減少一般,唱頭唱久了也會有磁化的問題。以前坊間有賣唱頭消磁器,現在不知還能不能找得到。

唱頭的針杆材料會影響聲音嗎?

當然會!在以前,最普通的是鋁合金針杆,再高級些就是錋針杆,再往上就是藍寶石與紅寶石針杆,最後當然也有鑽石針杆。越堅硬的針杆傳遞振動的失真越少,而且共振頻率也越高,對於聲音的重播有好處.

針杆的長短也會影響聲音嗎?

理論上也會。越短的針杆剛性越佳,越長的針杆共振越多。然而,針杆不能無限短,它會產生唱頭觸底的問題。所以,應該說長短適中才是最好的。

針杆折彎了能不能折回來再用 ?

不能!針杆一旦折彎,即使再扳回來,也已經破壞了針杆本身的結構,對於完整的傳遞振動會有負面影響。
有人說唱頭即使放著不用也會壞。為什麼
這應該是指標杆上的橡皮阻尼自然老化而言。一般而言,針杆上的橡皮阻尼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旦阻尼硬化,這個唱頭等於就報銷了。

有人將唱頭的外殼拿掉,說這樣聽聲音比較好,真有這回事嗎 ?

理論上,由於少了一個可能會引起振動的空腔,因此唱頭上不應該有的振動會減少,而使得聲音更好。van Den Hul就依此理論做了一些沒殼唱頭。然而,您也必須考慮到當您將唱頭的外殼拿掉之後,唱頭上那四根輸出端子還能否牢固?再者,裸露在外的唱頭內部很容易就會沾上灰塵,甚至將線圈線弄斷。那麼多的灰塵黏附在針杆與線圈上時,一定會讓您頭痛不已。所以,在此奉勸您,即使聲音真正會改善,您也要三思而後行。

針尖的種類有幾種 ?

針尖的種類雖然不是難以計數,但是也多得說不完。不過,一般我們可以分為圓形針尖、橢圓針尖、超橢圓針尖三種。圓形針尖加工最容易,但是由於唱片溝槽是V 形的90度角,所以它無法接觸溝槽的底部。而橢圓針尖比較接近溝槽的形狀,因此能夠接觸到更細微更底部的溝槽,當然它的效果會比圓形針尖還要好。超橢圓針尖就是在橢圓針尖的二翼再做精密加工,使得它的邊緣更薄,更能接觸更高頻的溝槽。從以上的說明,可以瞭解超橢圓針尖所再生的頻寬最寬,橢圓針尖次之,圓形針尖的高頻再生能力最差。然而,越尖越薄的針尖如果調整不得當,也更容易產生雜音、定位不佳、容易磨損等問題。

為什麼針尖的形狀不能做得像刻片頭一樣呢?這樣效果不是最好嗎?講效果當然是最好,不過這樣的針尖非常尖銳,很容易就將唱片「刻壞〕,所以大家都不願嘗試。
針尖要如何保養
針尖的保養最重要的就是去除沾在針尖上的污垢,清除的方式可以用刷子沾一點非酒精類的液體擦拭針尖。擦拭時要注意順著針杆的方向朝自己刷來,千萬不可反方向擦拭,否則很容易將針杆折斷。為什麼不能用酒精擦拭呢?因為酒精會將連接針尖與針杆的黏膠溶解。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日 8月 02, 2009 9:55 pm

最近在注意12吋的唱臂,發現物超所值的不多,老唱臂,配件不齊,自行改過或有損傷的也賣得相當貴,不太敢碰。

發現一支價格合理的新臂,有油槽,各項參數也可調整,請問有網兄使用過嗎?



JELCO SA-750D &SA-750L TONEARM 實售價相差100 USD.

圖檔

圖檔

圖檔

結構圖

圖檔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日 8月 02, 2009 9:56 pm

圖檔

JELCO SA-750L 規格:


Type Static balance "S" Shaped pipe type with oil damping system ( See the drawing )

Holding Mechanism One point cross suspension system

Effective Length 305mm

Overhang 15mm

Trucking Error Angle +1.42 -.097 degree

Horizontal Sensitivity 20mg

Vertical Sensitivity 20mg

Suitable Cartridge Self weight 4-12g

Range of Height Adjustment 38mm-60mm

(Distance between the arm stand bottom and center of the pipe.)

-----------------------------------------------
JELCO SA-750D 規格:

Type Static balance "S" Shaped pipe type with oil damping system ( See the drawing )

Holding Mechanism One point cross suspension system

Effective Length 229mm

Overhang 15mm

Trucking Error Angle +2? -1?

Horizontal Sensitivity 20mg

Vertical Sensitivity 20mg

Suitable Cartridge Self weight 4-12g

Range of Height Adjustment 38mm-60mm

(Distance between the arm stand bottom and centre of the pipe.)

圖檔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ms86 發表於 週一 8月 03, 2009 12:30 am

雖然小弟的設備及經驗實在無法跟 art ist 兄相提並論,故無法參與研究及討論 @@"
但實在是很感謝 art ist 兄一直提供LP的資料及個人經驗!
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有幫助的資料!
前些日子自己就照著art ist兄所po的"洗"唱片夾用塑鋼車了一個,真是好用極了!!!
現在假日回家有空就清洗整理唱片,父母親聽到家裡塵封以久的唱片再次的發聲,看的出來他們很陶醉也很開心!!!
黑膠唱片真的有靈魂呀!!!!
再次感謝art ist兄的指導啦!!!
ms86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5月 26, 2009 6:54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8月 07, 2009 1:30 pm

原發表者是 Artist
快手快腳先做了個模擬... 做得很粗,請勿挑剔了...

這是我的現役愛盤VPI,使用9吋原廠臂.

圖檔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8月 07, 2009 1:31 pm

圖A:

圖檔


圖B:

圖檔

圖C:

圖檔

圖D:

圖檔


新臂比較傾向J臂,大致上圖中臂的曲線是對的...


圖檔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8月 07, 2009 1:32 pm

以上4圖,哪個比較適合呢?似乎看起來都有機會卡到軸心或原廠臂的樣子...

使用上,有網兄不建議放左邊,似乎比較容易損壞唱頭,那哪裡在使用調整 上會比較順手呢?

怎麼好像都會卡到東西?

圖檔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這個位置行嗎?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8月 07, 2009 1:33 pm

圖檔
圖檔
最後由 art ist 於 週五 8月 07, 2009 2:21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8月 07, 2009 1:36 pm

ms86 寫:雖然小弟的設備及經驗實在無法跟 art ist 兄相提並論,故無法參與研究及討論 @@"
但實在是很感謝 art ist 兄一直提供LP的資料及個人經驗!
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有幫助的資料!
前些日子自己就照著art ist兄所po的"洗"唱片夾用塑鋼車了一個,真是好用極了!!!
現在假日回家有空就清洗整理唱片,父母親聽到家裡塵封以久的唱片再次的發聲,看的出來他們很陶醉也很開心!!!
黑膠唱片真的有靈魂呀!!!!
再次感謝art ist兄的指導啦!!!


ms86兄:您好.

您太客氣了,其實好聽最重要,那個系統都是一樣的....
歡迎討論您的聆賞或器材使用的心得喔....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Re: 菜鳥的第一套LP系統...開箱文

文章Coffin 發表於 週五 8月 07, 2009 3:48 pm

:aiya: 加分.....啊這裡不是Myav :b14:
頭像
Coffin
SR80
SR80
 
文章: 220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31, 2001 11:26 am
來自: 11樓垃圾堆

目前找到的幾個範例...除了最後一款colin 唱臂座外,其餘都是國外廠商的產品

文章art ist 發表於 週五 8月 07, 2009 4:57 pm

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所謂的國外HiEnd大廠,大部分都只使用單一材質,應該是單純考慮成本及加工容易的因素,看不出來對於諧震控制的特殊努力.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這個不曉得是雙重材質還是純粹是烤漆的裝飾.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art ist
SR60
SR60
 
文章: 85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30, 2007 6:13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音響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