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leep 寫:k1000的确是值得一试的。
不过电视似乎把一些很常规的设计理念搞得很神秘或者说很神圣,这点不敢苟同。
我对K1000的态度是,要干活就要吃饱饭。这个法则对所有的耳机都一样。
对K1000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放大器的不失真功率,20W/8欧的纯甲类放大器就可以让它活跃起来(JOE说要8W~40W,40W的纯甲类着实让人吐舌头)。失真之类的小于0.5%就可以了,没人能听出来这么小的失真。
K1000对所谓的杂讯并不敏感,内部的电路以及超低的灵敏度早就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很多耳机放大器推不好K1000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失真,在放大器达到K1000需要的摆幅之前已经大得不可收拾;二是电平增益完全不够,5倍甚至10倍都嫌小了。
对于一般的功放,可能在小电流大电压的工作条件下有些问题,不过没问题,并2个10几欧的大电阻吧,它们可以把功放的不爽搞定。
这里,我给专门推K1000的放大器提几个指标,我认为能够达到这样标准的放大器没有理由推不好K1000:
不失真输出电压:13Vrms 或35Vpp
不失真输出电流:50~100mArms (要根据末级输出管的最佳线性区决定,来个2、3A也不算过分)
满功率总谐波失真: <0.5%(20~25KHz)
频响:30~30KHz±1dB (30KHz以后随便,反正没什么用了)
1KHz~6KHz段的不均匀度最好能小于0.5dB
信噪比:优于55dB(A计权)
以上指标相信只要设计者不要把K1000的耳放当“耳放”来设计,都是很容易达到的。
至于胆机还是石机无所谓,都能推出彩,只不过用胆机推的话,声音不很像“监听”。
K1000的低频响应以及声场可以调节耳筒的角度和对耳朵的距离。至于低频的速度感,RS1不是对手。
要说挑音源和耳放,RS1比K1000要挑多了。就拿耳放来说,一点点杂音都会被RS1揪出来曝光,虽然电压电流驱动条件放宽了,可是信噪比这点要求就会让很多胆迷头疼。
总的来说,K1000比RS1要省钱。
K1000一听就知道是属于那种趋向4~6寸贵价小喇叭的声音,如果有人不喜欢它我并不吃惊(很多人把小喇叭骂得一无是处,当然也有很多人特别痴迷小喇叭,很不幸,我属于后者),不用就是了。有人喜欢用“惊艳”二字来形容听到K1000时的感觉,我不是很喜欢这2个字,没觉得任何“艳”。让你听到你应该听到的一切,但是不会让你刻意留心那些枝枝节节,自然而温顺,这就是我对K1000的感觉。
K1000是典型的欧洲设计风格,而且是那种成功类型的,不像日系美系耳机过分追求两端的伸展和细节的夸张,乍一听很吸引人,时间长了就变成了刺激和疲倦。
我觉得,如果你是一个疯狂的音响迷,特别痴迷于音响的指标以及所谓的纯度感,还是不要碰K1000了吧,K1000是被设计用来轻松听音乐的耳机,不是用来衡量器材指标的仪器。
對啊!!K1000 在技術層面上的確並沒有那麼神秘, 電視原文中葉立先生對 K1000 的認識, 其實已經相當完整了.
David Lin 在對 K501 的文章裡也提到了怎麼設計 K1000 的驅動器, 其實都是很基礎的了, 只不過不懂的還是不懂吧!!有偏見的時候, 連所謂的「大師」, 也不免連算都懶得算, 更不用講其餘.
其實電視全文中, 我最認同的就是葉立在談及耳機時, 實事求是的精神與正確的態度, 跟我佩服 David Lin 的原因是一樣的
K1000 本身的特殊性,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幾乎無反射音, 雖然有人說是掛在頭上的小喇叭, 但又不會產生環境的反射, 以此來看, K1000 才是真正在表現錄音本身細節的耳機.
其實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很少人能解答的出來, 那就是聽開放程度不高或是密閉式的耳機, 誰能確定細節的多寡, 是來自於耳筒的反射?還是錄音中音樂本身所有的!?
以喇叭來看, 在室內好聽的喇叭, 在自然原野上會變成什麼樣的表現!?有興趣的可以自行試試. 如果表現差很多, 原因又在哪裡!?值得深思.
K1000 蠻像在自然中傾聽音樂的感覺, 在野外聽演奏, 聽的到什麼反射音呢?什麼堂音呢?
對我而言, 音樂本來就是從自然環境中累積下來的文化發展, 能越接近自然, 就越是吸引我
與其說 K1000 音質音色多好, 倒不如說他很獨特, 不同於一般耳機, 但跟喇叭又有不同的方向.
我在 headphoneclub 上有提過, 我可以忘了其他耳機的美聲, 可是我忘不了 K1000 的特別.
一種追求融入自然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