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 update 版] 電腦音源入門 - 心得分享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1, 2005 10:13 am
[週年 update 版] 電腦音源入門 - 心得分享
序. 開始
我 一 開始使用電腦訊源是因為方便 .
很多人會覺得一開始要把自己所有的 CD 灌到硬碟中是一件麻煩無比的事, 但是我覺得跟每次想要聽那一張專輯, 或哪一首歌的時後要開始尋找那份 CD, 這不是更麻煩嗎? 更不用說有時候 CD 有受損, 有時候那張 CD 又被某甲拿去...etc.
CD 越多, 煩惱也越多.
當唱片的數量到了一個程度,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像就是除非心血來潮, 想要找哪首曲子, 要不然一般常聽的最多不過那百來片.
當自己擁有所有的歌曲都在電腦裡, 硬碟又便宜, 管理方便, 找尋容易, 彈指間就有想聽的歌, 對我來說, 這才是真正擁有了我全部的音樂.
不過如果聲音無法入耳, 再方便也沒有用.
以今天市場上的產品來說, 只要用對產品, 使用設定正確, 是很可能得到一台使用方便, 可以好好聽音樂的系統.
一. 基本架構
基本上可以分兩種使用方式,
一是把電腦當轉盤, 外接音響 DAC, 這樣可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了, 數位訊號比較不容易受到電腦內的干擾影響, 而類比訊號完全交由獨立 DAC 來處理, the best of the two worlds : )
另外就是使用音效卡的類比輸出, 這算是一個折中的辦法. 尤其是對預算有限的學生族群來說, 又兼顧了方便, 又比較經濟. 聲音有多好? 選對音效卡的話聽音樂也夠了.
二 . 基本觀念
這一部分是寫給對電腦比較不熟悉的朋友 . 很簡單地介紹一些電腦音源的基礎 .
A. 選擇音效卡
如果是要把電腦當轉盤用 , 那麼要注意的是音效卡數位的部分和軟體的支援 .
基本上要找的是能夠忠實地把訊號傳出來 (bit perfect), 不多加一點也不少送一點 . 一個簡易可以測知一張音效卡是不是 ” 忠實 ”, 錄一段 DTS WAVE FILE, 然後用音效卡的數位輸出到一台可以解 DTS 訊號的 AV 擴大機 (AV Receiver), 如果出來的是雜訊 , 那麼這段訊號就已經被音效卡更改過了 .
另外就是軟體的問題了 , 有的音效卡的 Driver 並沒有 bypass windows 的 Kmixer, 必須在使用 ASIO 或 KS 的時候才能達到 bit perfect. Winamp 和 Foobar2000 都有支援 ASIO 和 KS, 不過如果要使用 Windows 上的音效的時候 , 就不是 bit perfect 了 .
數位訊號不都是 0 跟 1 嗎 ? 那麼高價位的和低價位的有什麼差別呢 ? 高價位的音效卡在數位輸出部分作的努力就是盡量減少 Jitter.
(Jitter 是一個蠻難說明的問題, 而且 Jitter 跟音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比如說像是 non-oversampling 的 DAC 對 Jitter 就不是太在乎.)
如果要使用音效卡上的類比輸出 , 那麼音效卡上的線路設計 , 電源 , DAC, OP 的選擇就很重要了 . 這時候很容易就可以聽的出高價卡和低價卡的差異 .
B. 軟體方面
WAV 檔大概是最龜毛的選擇吧.
就是完全沒有經過壓縮, 沒有加工, 原始從 CD 上抓下來的檔案.
好處除了讓你安心一點以外, 也很適合用在電腦配備不太新的機器上, 因為不需要再經一次手續解壓縮, 對 CPU 比較輕鬆. 但是以今天的電腦科技來說, 這是不用擔心的.
缺點之一是檔案很大, 很佔空間; 另外就是編碼, 標示不方便, 對整理上來說不方便.
另外的選擇就是壓縮性的檔案.
壓縮性軟體方面大略分兩大類 , 破壞性的壓縮法和非破壞性的壓縮法 .
破壞性的壓縮法
一般常聽到的 MP3 就是破壞性的壓縮法的一種 .
MP3 檔案小 , 傳輸容易 , 流行得不得了 .
MP3 的優點很明顯的就是體積小 , 基本上是 1 MB 一分鐘的音樂 . 非常的方便 . 不過就是因為要把體積縮小 , MP3 檔案少了很多資料 , 比方來說十個資料中取一個 , 體積自然就變成原來的十分之一大 , 但是你聽到的其實是有點像原來音樂的音樂 , 仔細聽就會覺得很糟糕 . 最近有一些針對人耳而設計出的壓縮法 , 所以可以說是 MP3 越來越好聽了 .
非破壞性的壓縮法
我們要聽的是跟 CD 上一模一樣的音樂 , 差一點都是損失 , 所以有人只要 wav 檔 , 那就是直接不經過處理 CD 上的訊號 ; 不過我們也希望體積能越小越好 , 希望能在檔案上編碼以方便使用 , 為了要滿足這樣的需要 , 無損失檔案 ( lossless) 就出現了 , 一般流行的有 FLAC, APE…etc.
一般的說法是無失真壓縮後的音樂聽起來還是比 WAV 檔差, 也許吧, 我個人是不在乎的, 我認為差異小到可以忽略.
EAC - Exact Audio Copy 讓電腦音源躍進的利器
目前最好用 , 最受大家喜愛的抓取軟體大概就是 EAC (exact audio copy).
最特別的功能就是在 secure mode 中 , 每一份資料都至少會讀取兩遍 , 以確保正確 , 如果音軌因為損害而讀取失誤 , 會一直讀到兩次相同為止 , ( 最多讀 80 次吧 ?), 就算真的讀不到 , 也會在報告中告訴你 . 確保了我們抓取下來的資料跟 CD 上的資料的一致性 . 而且這是一個 freeware.
其他像是 Plextor 的 Plextool 也有很不錯的表現 .
簡易 EAC 使用說明
使用上相當的簡單 , 以轉成 ape 檔來說 .
在 http://www.exactaudiocopy.de/ 下載 EAC 後 .
到 http://www.monkeysaudio.com/ 下載 monkey audio
再照著這份說明作 http://www.saunalahti.fi/cse/EAC/index.html ( 本來是寫給 muse pack 的 , 不過用法大同小異 , 拉下視窗就會看到 ape 的教學 .)
播放軟體
檔案有了 , 接下來就是要決定撥放軟體了 .
一般好用的有 Winamp, Foobar 2000…etc.
我個人推荐 Foobar. 可以使用得很簡單也可以很有挑戰性 . 音質相當地忠實 .
Foobar 最近出了很多外掛的程式, 可以讓 Foobar 看起來很漂亮. 像是 Column UI, Foolook 等.
拿 Columns UI 來說, 這個網站有很多不錯的”樣板”可以下載套用.
http://foobar.nub4life.net/columns/
操作方式
電腦訊源除了一般的鍵盤滑鼠外, 也可以用遙控.
我個人遙控方面有一個 15" 的 wireless LCD touchpad panel, 有點類似一些 KTV 內的點歌系統. Dell X50v(PDA/PPC), 使用一些外掛程式來遠端無線遙控電腦, 優點是有螢幕, 可以選不同的 Playlist, 缺點是有點大, 不像一般遙控小巧. ATI Remote wonder, RF 的訊號, 距離相當遠, 輕巧耐用, 相當方便.
我目前用的是 Dell X50V, 其實算是 PPC (Pocket PC).
外掛程式是 Promixis 的 NetRemote.
http://www.promixis.com/
其他也有免費的軟體, 像是 xlobby.
http://www.xlobby.com/
其他的功能還包括了在 PPC 上看電視.
http://www.pocketpcthoughts.com/for...opic.php?t=3263
三 . 電腦訊源的優點
CD player 系統的最大問題是 CD 本身
有用過 EAC 擷取 lossless 檔案的人都有經驗 . 用 EAC 擷取一片 CD 上的檔案所需要的時間大約都要 5 ~ 10 分鐘 , 這是如果 CD 本身的狀況良好的情況下 . 如果 CD 上有刮傷或損毀 , 那時間就更長了 . 要這麼久的原因是每一段資料 EAC 都要至少讀取兩次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
當我們用專門為讀取資料正確性而設計的光碟機來讀取 CD 片時都要花這麼多時間 , 那麼我不禁要懷疑 CD player 在即讀即放的狀態下 , 以雷射頭讀取一張表面不完美 , 時常使用的 CD 撥放的狀況下 , 能讀取到多少 % 的正確資料 .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 . 用某廠牌的某種燒錄片複製的 CD 比原版 CD 聲音更好 . 或是把 CD 的文字面塗黑會有更清脆的聲音 …etc. 這些都是因為加強了雷射頭讀取的能力, 讓 CD Player 可以更”輕易地”讀取資料而發生的現象 .
硬碟的特色之一就是有 buffer RAM 的設計 . 讀取的資料會先儲存在 buffer 中 , 確認後再輸出 . 這個特色幾乎可以保證資料 100 % 的正確 .
以我們對音響的要求 , 如果源頭的資料就已經是不完整的 , 後面的加工也不可能把失去的訊息憑空變出來 .
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第一次用 EAC 讀取的時候就一定保證是正確的資料呢? 其實 EAC 也不保證資料讀取的是 100% 的正確, 但是由於每一部分的資料 EAC 都至少讀取兩次以上, 若兩次讀取的結果不同, 會繼續嚐試讀取, 一直到有相同的結果, 最多好像會讀 80 次(?), 這讓錯誤發生的機會降低很多.
CD 系統的最大問題就是 CD 片本身 . 電腦硬碟訊源移除了這個最糟糕 , 問題最大的部分 .
Jitter
由 Stereophile 找到, 使用 Miller Audio Research Jitter Analyzer 測試.
我假設 Stereophile 每次測試的方式都相似/一樣.
Mark Levinson No.39 的 Jitter 是 140.2 picoseconds(ps) peak-peak
PS Audio Lambda transport 的 Jitter 是 145ps
Elgar 的 Jitter 是 163.8ps peak-peak
Arcam FMJ CD23 的 Jitter 是 214 picoseconds p-p
RME 96/8 Pro 的 Jitter 是 248 picoseconds peak-peak.
(數位部分跟我之前用的 RME 96/8 PAD 一樣, 用來參考)
Accuphase DP-85 的 Jitter 是 311 picoseconds
Panasonic SV-3700 professional DAT machine 的 Jitter 是 561ps
Accuphase DP-75V 的 Jitter 是 760 picoseconds peak-peak
四 . 電腦訊源 FAQ
電腦音源的硬體方面其實很簡單 , 越簡單越好 .
常常有人問我說要如何組裝一台用來聽音樂的電腦 ?
電腦音源的硬體方面其實很簡單 , 越簡單越好 .
基本上電源 (power supply) 買好一點的 , 其他就是減噪的工作 , 不要裝用不到的東西 , 像是高檔遊戲用的顯示卡 , CPU 等 . 這麼一來 , 最吵的部分 – 風扇就不需要太多了 .
一個重點 , 風扇越大 , 數量越少越好 .
如果你想要這台電腦身兼多職 , 當然也是可以 , 不過一些措施就要照顧到 , 像是防毒 , 備份之類的 . After all it is still just a computer .
電腦訊源是靠硬體和軟體的配合的 .
電腦的一切都是硬體跟軟體的配合 , 在選購 , 使用的時候都要注意到匹配 , 使用上的問題 .
五 . 現在與未來的電腦訊源
電腦訊源可以很方便, 但是不是每個人的電腦都是很安靜的, 聆聽音樂時有惱人的風扇聲真是太煞風景了.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為了這個問題而出的器材, 有的可以用無線 Wi-Fi 連接電腦, 有遙控, 有螢幕, 簡單方便的解決方案.
產品像是 Slim Device squeezeBox, Roku M2000, M1000, Apple Airport…etc.
Sonos 甚至有一款有 100 watt 擴大機內建的機種.
嫌音質不好?? 用數位輸出接上你心愛的 DAC 吧.
Slim Devices Squeeze Box
http://www.slimdevices.com/
Roku M2000, M1000
http://www.rokulabs.com/
Apple Airport
www.apple.com
Sonos Digital Music System - ZonePlayer
http://www.sonos.com/
Tom's Hardware Review
http://www.tomshardware.com/consumer/20 ... index.html
未來?
Your guesses are as good as mine.
希望我寫的這些能夠解答您的一些問題 .
如果有問題 , 也請不要客氣 .
時常來聊聊 , 謝謝 .
序. 開始
我 一 開始使用電腦訊源是因為方便 .
很多人會覺得一開始要把自己所有的 CD 灌到硬碟中是一件麻煩無比的事, 但是我覺得跟每次想要聽那一張專輯, 或哪一首歌的時後要開始尋找那份 CD, 這不是更麻煩嗎? 更不用說有時候 CD 有受損, 有時候那張 CD 又被某甲拿去...etc.
CD 越多, 煩惱也越多.
當唱片的數量到了一個程度,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像就是除非心血來潮, 想要找哪首曲子, 要不然一般常聽的最多不過那百來片.
當自己擁有所有的歌曲都在電腦裡, 硬碟又便宜, 管理方便, 找尋容易, 彈指間就有想聽的歌, 對我來說, 這才是真正擁有了我全部的音樂.
不過如果聲音無法入耳, 再方便也沒有用.
以今天市場上的產品來說, 只要用對產品, 使用設定正確, 是很可能得到一台使用方便, 可以好好聽音樂的系統.
一. 基本架構
基本上可以分兩種使用方式,
一是把電腦當轉盤, 外接音響 DAC, 這樣可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了, 數位訊號比較不容易受到電腦內的干擾影響, 而類比訊號完全交由獨立 DAC 來處理, the best of the two worlds : )
另外就是使用音效卡的類比輸出, 這算是一個折中的辦法. 尤其是對預算有限的學生族群來說, 又兼顧了方便, 又比較經濟. 聲音有多好? 選對音效卡的話聽音樂也夠了.
二 . 基本觀念
這一部分是寫給對電腦比較不熟悉的朋友 . 很簡單地介紹一些電腦音源的基礎 .
A. 選擇音效卡
如果是要把電腦當轉盤用 , 那麼要注意的是音效卡數位的部分和軟體的支援 .
基本上要找的是能夠忠實地把訊號傳出來 (bit perfect), 不多加一點也不少送一點 . 一個簡易可以測知一張音效卡是不是 ” 忠實 ”, 錄一段 DTS WAVE FILE, 然後用音效卡的數位輸出到一台可以解 DTS 訊號的 AV 擴大機 (AV Receiver), 如果出來的是雜訊 , 那麼這段訊號就已經被音效卡更改過了 .
另外就是軟體的問題了 , 有的音效卡的 Driver 並沒有 bypass windows 的 Kmixer, 必須在使用 ASIO 或 KS 的時候才能達到 bit perfect. Winamp 和 Foobar2000 都有支援 ASIO 和 KS, 不過如果要使用 Windows 上的音效的時候 , 就不是 bit perfect 了 .
數位訊號不都是 0 跟 1 嗎 ? 那麼高價位的和低價位的有什麼差別呢 ? 高價位的音效卡在數位輸出部分作的努力就是盡量減少 Jitter.
(Jitter 是一個蠻難說明的問題, 而且 Jitter 跟音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比如說像是 non-oversampling 的 DAC 對 Jitter 就不是太在乎.)
如果要使用音效卡上的類比輸出 , 那麼音效卡上的線路設計 , 電源 , DAC, OP 的選擇就很重要了 . 這時候很容易就可以聽的出高價卡和低價卡的差異 .
B. 軟體方面
WAV 檔大概是最龜毛的選擇吧.
就是完全沒有經過壓縮, 沒有加工, 原始從 CD 上抓下來的檔案.
好處除了讓你安心一點以外, 也很適合用在電腦配備不太新的機器上, 因為不需要再經一次手續解壓縮, 對 CPU 比較輕鬆. 但是以今天的電腦科技來說, 這是不用擔心的.
缺點之一是檔案很大, 很佔空間; 另外就是編碼, 標示不方便, 對整理上來說不方便.
另外的選擇就是壓縮性的檔案.
壓縮性軟體方面大略分兩大類 , 破壞性的壓縮法和非破壞性的壓縮法 .
破壞性的壓縮法
一般常聽到的 MP3 就是破壞性的壓縮法的一種 .
MP3 檔案小 , 傳輸容易 , 流行得不得了 .
MP3 的優點很明顯的就是體積小 , 基本上是 1 MB 一分鐘的音樂 . 非常的方便 . 不過就是因為要把體積縮小 , MP3 檔案少了很多資料 , 比方來說十個資料中取一個 , 體積自然就變成原來的十分之一大 , 但是你聽到的其實是有點像原來音樂的音樂 , 仔細聽就會覺得很糟糕 . 最近有一些針對人耳而設計出的壓縮法 , 所以可以說是 MP3 越來越好聽了 .
非破壞性的壓縮法
我們要聽的是跟 CD 上一模一樣的音樂 , 差一點都是損失 , 所以有人只要 wav 檔 , 那就是直接不經過處理 CD 上的訊號 ; 不過我們也希望體積能越小越好 , 希望能在檔案上編碼以方便使用 , 為了要滿足這樣的需要 , 無損失檔案 ( lossless) 就出現了 , 一般流行的有 FLAC, APE…etc.
一般的說法是無失真壓縮後的音樂聽起來還是比 WAV 檔差, 也許吧, 我個人是不在乎的, 我認為差異小到可以忽略.
EAC - Exact Audio Copy 讓電腦音源躍進的利器
目前最好用 , 最受大家喜愛的抓取軟體大概就是 EAC (exact audio copy).
最特別的功能就是在 secure mode 中 , 每一份資料都至少會讀取兩遍 , 以確保正確 , 如果音軌因為損害而讀取失誤 , 會一直讀到兩次相同為止 , ( 最多讀 80 次吧 ?), 就算真的讀不到 , 也會在報告中告訴你 . 確保了我們抓取下來的資料跟 CD 上的資料的一致性 . 而且這是一個 freeware.
其他像是 Plextor 的 Plextool 也有很不錯的表現 .
簡易 EAC 使用說明
使用上相當的簡單 , 以轉成 ape 檔來說 .
在 http://www.exactaudiocopy.de/ 下載 EAC 後 .
到 http://www.monkeysaudio.com/ 下載 monkey audio
再照著這份說明作 http://www.saunalahti.fi/cse/EAC/index.html ( 本來是寫給 muse pack 的 , 不過用法大同小異 , 拉下視窗就會看到 ape 的教學 .)
播放軟體
檔案有了 , 接下來就是要決定撥放軟體了 .
一般好用的有 Winamp, Foobar 2000…etc.
我個人推荐 Foobar. 可以使用得很簡單也可以很有挑戰性 . 音質相當地忠實 .
Foobar 最近出了很多外掛的程式, 可以讓 Foobar 看起來很漂亮. 像是 Column UI, Foolook 等.
拿 Columns UI 來說, 這個網站有很多不錯的”樣板”可以下載套用.
http://foobar.nub4life.net/columns/
操作方式
電腦訊源除了一般的鍵盤滑鼠外, 也可以用遙控.
我個人遙控方面有一個 15" 的 wireless LCD touchpad panel, 有點類似一些 KTV 內的點歌系統. Dell X50v(PDA/PPC), 使用一些外掛程式來遠端無線遙控電腦, 優點是有螢幕, 可以選不同的 Playlist, 缺點是有點大, 不像一般遙控小巧. ATI Remote wonder, RF 的訊號, 距離相當遠, 輕巧耐用, 相當方便.
我目前用的是 Dell X50V, 其實算是 PPC (Pocket PC).
外掛程式是 Promixis 的 NetRemote.
http://www.promixis.com/
其他也有免費的軟體, 像是 xlobby.
http://www.xlobby.com/
其他的功能還包括了在 PPC 上看電視.
http://www.pocketpcthoughts.com/for...opic.php?t=3263
三 . 電腦訊源的優點
CD player 系統的最大問題是 CD 本身
有用過 EAC 擷取 lossless 檔案的人都有經驗 . 用 EAC 擷取一片 CD 上的檔案所需要的時間大約都要 5 ~ 10 分鐘 , 這是如果 CD 本身的狀況良好的情況下 . 如果 CD 上有刮傷或損毀 , 那時間就更長了 . 要這麼久的原因是每一段資料 EAC 都要至少讀取兩次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
當我們用專門為讀取資料正確性而設計的光碟機來讀取 CD 片時都要花這麼多時間 , 那麼我不禁要懷疑 CD player 在即讀即放的狀態下 , 以雷射頭讀取一張表面不完美 , 時常使用的 CD 撥放的狀況下 , 能讀取到多少 % 的正確資料 .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 . 用某廠牌的某種燒錄片複製的 CD 比原版 CD 聲音更好 . 或是把 CD 的文字面塗黑會有更清脆的聲音 …etc. 這些都是因為加強了雷射頭讀取的能力, 讓 CD Player 可以更”輕易地”讀取資料而發生的現象 .
硬碟的特色之一就是有 buffer RAM 的設計 . 讀取的資料會先儲存在 buffer 中 , 確認後再輸出 . 這個特色幾乎可以保證資料 100 % 的正確 .
以我們對音響的要求 , 如果源頭的資料就已經是不完整的 , 後面的加工也不可能把失去的訊息憑空變出來 .
你可能會問那為什麼第一次用 EAC 讀取的時候就一定保證是正確的資料呢? 其實 EAC 也不保證資料讀取的是 100% 的正確, 但是由於每一部分的資料 EAC 都至少讀取兩次以上, 若兩次讀取的結果不同, 會繼續嚐試讀取, 一直到有相同的結果, 最多好像會讀 80 次(?), 這讓錯誤發生的機會降低很多.
CD 系統的最大問題就是 CD 片本身 . 電腦硬碟訊源移除了這個最糟糕 , 問題最大的部分 .
Jitter
由 Stereophile 找到, 使用 Miller Audio Research Jitter Analyzer 測試.
我假設 Stereophile 每次測試的方式都相似/一樣.
Mark Levinson No.39 的 Jitter 是 140.2 picoseconds(ps) peak-peak
PS Audio Lambda transport 的 Jitter 是 145ps
Elgar 的 Jitter 是 163.8ps peak-peak
Arcam FMJ CD23 的 Jitter 是 214 picoseconds p-p
RME 96/8 Pro 的 Jitter 是 248 picoseconds peak-peak.
(數位部分跟我之前用的 RME 96/8 PAD 一樣, 用來參考)
Accuphase DP-85 的 Jitter 是 311 picoseconds
Panasonic SV-3700 professional DAT machine 的 Jitter 是 561ps
Accuphase DP-75V 的 Jitter 是 760 picoseconds peak-peak
四 . 電腦訊源 FAQ
電腦音源的硬體方面其實很簡單 , 越簡單越好 .
常常有人問我說要如何組裝一台用來聽音樂的電腦 ?
電腦音源的硬體方面其實很簡單 , 越簡單越好 .
基本上電源 (power supply) 買好一點的 , 其他就是減噪的工作 , 不要裝用不到的東西 , 像是高檔遊戲用的顯示卡 , CPU 等 . 這麼一來 , 最吵的部分 – 風扇就不需要太多了 .
一個重點 , 風扇越大 , 數量越少越好 .
如果你想要這台電腦身兼多職 , 當然也是可以 , 不過一些措施就要照顧到 , 像是防毒 , 備份之類的 . After all it is still just a computer .
電腦訊源是靠硬體和軟體的配合的 .
電腦的一切都是硬體跟軟體的配合 , 在選購 , 使用的時候都要注意到匹配 , 使用上的問題 .
五 . 現在與未來的電腦訊源
電腦訊源可以很方便, 但是不是每個人的電腦都是很安靜的, 聆聽音樂時有惱人的風扇聲真是太煞風景了.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為了這個問題而出的器材, 有的可以用無線 Wi-Fi 連接電腦, 有遙控, 有螢幕, 簡單方便的解決方案.
產品像是 Slim Device squeezeBox, Roku M2000, M1000, Apple Airport…etc.
Sonos 甚至有一款有 100 watt 擴大機內建的機種.
嫌音質不好?? 用數位輸出接上你心愛的 DAC 吧.
Slim Devices Squeeze Box
http://www.slimdevices.com/
Roku M2000, M1000
http://www.rokulabs.com/
Apple Airport
www.apple.com
Sonos Digital Music System - ZonePlayer
http://www.sonos.com/
Tom's Hardware Review
http://www.tomshardware.com/consumer/20 ... index.html
未來?
Your guesses are as good as mine.
希望我寫的這些能夠解答您的一些問題 .
如果有問題 , 也請不要客氣 .
時常來聊聊 , 謝謝 .